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十五年突破之路
2025-04-18     出自  wendo

4月16日,《推进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宣贯会在北京召开,旨在推动《行动方案》落地实施,扩大热泵行业的应用机会,如建筑、石油、纺织、化工等领域,提升热泵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这是自《行动方案》落地后,热泵行业首次针对《行动方案》的专项会议,由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承办。


微信图片_20250418092233.jpg


《行动方案》是4月初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建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涉及了热泵应用生态的主要领域,从热泵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设备更新等全生命周期提出了具体要求,更大的价值在于不仅表明热泵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还标志着中国清洁能源供热进入发展新阶段,也为推动国家层面将空气能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打下铺垫。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00.png


就在3月底,北京市通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首次将空气能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并列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北京将空气能纳入法定可再生能源的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示范意义,其次北京作为率先推出利用空气能热泵替代传统燃煤取暖方式的超大型城市,获得了成功的宝贵经验。



政策牵引:从国际共识到中国实践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欧洲、日本、美国等是支撑全球空气能热泵产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率先对空气能热泵开展政策认可的是欧盟。


2009年, 欧盟率先将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指令》统计框架‌;随后2018年,国际能源署(IEA)首次将空气源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统计框架,为全球政策制定提供了技术依据;日本2021年《绿色增长战略》将空气能设备补贴提升至 50%;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税收抵免加速热泵普及。


中国对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始于2011年。由中国热泵产业联盟(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前身)在北京组织专家学者启动了“将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专项研究,正式开启了推动空气源热泵技术进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战略布局。


DSC_2124.jpg

注:联盟在2011年组织启动了“将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专项研究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的指导手册》。在此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多次在其官方重要文件中明确,空气源热泵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其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被称为空气热能,为热泵技术大规模应用奠定政策基础,为地方立法提供技术标准支撑‌,从协助住建部开展研究空气热能、到建筑应用推广以及产业协同,中国热泵产业联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此拉开了地方政府对空气热能可再生能源身份的认定。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13.jpg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16.jpg


2015年,浙江省率先发布的《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中,明确表示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应优先选择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随后在201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中提出 “因地制宜开发空气热能”,明确将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列入可再生能源范畴。此后,江苏、山东、广西等省份将空气热能纳入地方可再生能源法规,各地明确空气能的“可再生能源”身份,给空气能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20.jpg


国家层面对空气源热泵身份认定也开启“加速度”。2021年,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该规范明确将空气源热泵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202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明确将空气源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技术,意味着从政府管理层面达成共识。


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委会对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国内成立最早、专业性最强、产业链参与最多的热泵行业组织,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委会前身中国热泵产业联盟成立于2009年,从2011年到2025年,15年来一直承担政府与产业企业沟通平台的角色。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23.jpg


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委会不仅积极参与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制定,还通过组织研讨会,发布报告,协助人大代表提交提案等多种形式推动这项工作。此外由于欧洲热泵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走在中国的前面,专委会还积极与国际热泵组织合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国际交流,为中国热泵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25.jpg

注:2014年,中国热泵产业联盟与欧洲热泵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10年来,中国与欧洲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技术突破:从“热量搬运工”到清洁供热


热泵技术本质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技术,运用逆卡诺循环原理,用少量能源驱动热泵机组,通过热泵系统中的工作介质进行循环,把自然环境中的低温热量(如空气、土壤、水)吸收压缩升温后加以利用,业界也成为大自然热量的搬运工。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28.jpg

最早从热水应用开始,热泵热水器就是这一技术的典型利用形式,它消耗一度电可以产生四度电的热能,相比于电热水器,具有巨大的节能优势,在广东、浙江、福建、湖南等市场备受消费者青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热泵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热水供应拓展到了供暖、烘干等多个领域。


真正使热泵技术形成更大范围的认知是热泵采暖的应用,热泵技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将其转化为高温热能,为建筑提供清洁、高效的供暖解决方案,这种供暖方式不仅节能效果显著,而且能够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开始,北京率先通过热泵改造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开始中国市场历时10年的煤改电工程。数据显示,十年间北京农村地区累计超过100万户居民使用热泵保障供暖,2024 年北京空气源热泵供热占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已达 56%,热泵技术为减煤换煤和大气污染防治做出了杰出贡献。随后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北方区域开展煤改电工程,据相关数据统计,使用热泵供暖的北方用户已经超过500万户。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30.jpg


而从2015年起,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委会深度参与北京市清洁取暖政策制定与实施督查,推动空气源热泵成为北方地区“煤改电”工程的核心技术路线。同时还向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其他省份推广热泵清洁取暖方案,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范围。



市场共谋:从政策红利到生态重构


空气源热泵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底层逻辑是政策支撑。过去十年,热泵开启一个全新的黄金时代。“最好的,无可替代的节能环保低碳供热技术”,几乎已经成为国内主流专家们对热泵的共识。中国热泵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约8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7%以上。


在南方市场,空气能热水作为最早发展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空气能热水器是节能好用的新能源设备;在北方市场,煤改电政策还在继续,热泵早已不再满足只解决长江流域的供热需求,而是向北渡过黄河,甚至深入到东北去,从-15℃到-25℃,再到-35℃,热泵技术不断攻克在超低温工况下的供热难题。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132_compressed.png



在应用侧,热泵技术已经延伸到工业应用和农业应用中:在工业生产中,空气源热泵可用于制备150℃工业高温蒸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农业领域里,热泵可以用于温室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新型的热泵系统、材料和控制技术不断涌现,与光伏、光热、储能、储热等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热泵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国家政策面大力鼓励热泵应用,除了扩大了行业规模,还有技术的进步,热泵应用往更高的能效、更低的环境温度、更高的温度以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拓展。


总而言之,空气热能从“边缘”到“中央”的十五年征程,揭示了空气能热泵发展的独特路径:‌政策牵引、技术突破、市场共谋‌。《行动方案》仅是起点,相信对应的利好政策也将持续,这场“马拉松”终将催生一个更清洁、更高效的供热新生态‌,并势必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清洁供热革命。


声明:本文为“温度新媒”及旗下媒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及链接,否则本网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文章来自专栏
温度新媒
聚焦 专业 创新 落地
相关文章